四个故事和我的感想

故事〇:不同的认知

我接待了一位来自英国的教授,我带他在北京周边逛了逛,一路上我和他聊了很多。他看到街上有地方挂着相似的标语牌、看到慕田峪长城山上刻了几个大字,都会问我那是什么意思。他还和我说,他在故宫看到一面墙,墙上有九条龙,告诉我:“我们认为龙代表邪恶,但你们认为是吉祥”。我们一起走了很多地方,他在驻足歇息的时候说:“妙啊! (It’s amazing!)”。

彼此的文化差异给我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记忆,而引发我思考的是龙这个符号,进而我想到符号本身会给我们传递不一样的信息。正如你正在看的东西,如果你不去理解,就是看到了一堆符号,而我正在给你传递信息。我意识到,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,在传达者和接受者之间产生了认知的过程,但是认知结果可能不一致,于是引起思考、讨论和争辩。

故事一:不同的“证明”

我听了一门课,课程名字叫作程序理论,老师提到 3n + 1 猜想:“这段程序的可终止性和正确性一直没有得到证明”。接着,在座的一位同学立即举手发言:“老师,我能证明”。老师问他怎么证明,同学说:“我编写了程序……”,然后巴拉巴拉地讲了一堆。老师笑了笑:“不如你把证明过程写清楚之后交给我,我可以帮你检查证明的过程是否正确”。我意识到,老师和同学说的证明不是同一回事。我认为,老师所说的证明是严格按照某种规则得出结论的过程,而同学所说的“证明”让我觉得是:“我试过了没有错,不信你也试试”。

故事二:“正确”的应用

我和一位软件行业的前辈聊天,我向他请教:“我们要怎么证明开发的软件是正确的”。他跟我说:“不需要证明开发的软件是正确的,只需要足够的信心认为做正确了”。然而,信心从何而来?前辈接着说:“通过试验而没有发现错误就开始有信心认为自己做对了,继续换一种方式试验还是没发现错误,那么信心就增强了”。简单地说,没有试出错误,那就是“正确”。

故事三:“无用”的研究

我和一位做研究的前辈聊天,我认为有些研究是无用的,他直截了当告诉我:“是的”。让我诧异的是,他清楚地知道研究着“无用”的东西,却能够专注和坚持地做下去。我意识到,“无用”的事不等于不用去做的事,而是主观上没发现有任何功效和利益的事。

我的感想

与不同的人交流和讨论的经历,一直在修正我的认知结果,过去我认为的正确,现在变得没有这么显然。我一直在思考“证明”、“正确”和“无用”,这些东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。有时候,我对一些“正确”的事情感到无力证明,只想用找不到错误来说服自己:“对!就是这样!”。最后,感慨一句,能够潜心贯注做“无用”的研究,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!